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?有人说,它是一条历史之河、文化之河;也有人说,它是一条民俗之河、风物之河。厚重的文化底蕴、丰富的自然景观、素朴的乡土人情,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。
广西云-广西日报推出“平陆运河风物志”系列报道,让您在品读中,邂逅一方古迹、寻味一道美食、感悟一种心境、捕捉一段流光,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,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。
视频摄制:漆洲宏
今天,提起天涯海角,人们首先会想到海南省三亚市的著名景点。如果把日历翻回到900多年前,钦州就是宋朝人眼里的天涯。
方志记载:“钦地南临大洋,西接交趾,去京师万里,故以天涯名。”或许正因如此,北宋诗人陶弼在担任钦州知州期间,建了一座亭子,命名为“天涯亭”,写下了“雨色丝丝风色娇,天涯亭上觉魂消”的诗句。
走进钦州老城区的中山公园,天涯亭就藏在公园的一角。
游客在天涯亭参观。 广西云-广西日报记者 庾琳 摄
亭子掩映在重重绿树中,造型为单檐六角凉亭,看起来跟普通公园凉亭没什么不同。所不同的是亭的南北两面檐下各有一块牌匾,一题“天涯亭”,一题“宋迹三迁”。
何为“宋迹三迁”?
钦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田心介绍,最初的天涯亭,是在钦州城外的平南古渡临江而建。历史上,天涯亭多次被毁,又多次重建,并经历了三次搬迁。其中,南宋时,天涯亭第一次迁至钦州城东门月城下;清康熙初年,第二次复迁建到平南古渡;20世纪30年代,因城市拓展,第三次迁建到现在的位置,故称“宋迹三迁”。现在天涯亭的6根石柱,便是宋时遗物。
史书上记录的钦州古亭不少,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,只有天涯亭,屡经迁建,留存至今。不仅如此,历代到钦州的文人墨客,还为其写下不少诗词文赋。
天涯亭何以受到如此关注?
钦州市文联主席谢勇云认为,这与古代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有关。
古代钦州僻处百越、远离中原,许多文人墨客因贬谪等原因来到这天涯海角的“蛮荒之地”,难免产生“去国怀乡”、怀才不遇之感。因此,当他们登上天涯亭,极目远眺,江海悠悠,触景生情,感慨油然而生,天涯亭成为他们感怀身世、抒发情志的寄托。
这些文人墨客中,有许多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。他们深受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文化熏陶,面对个人的际遇得失,他们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担负起“造福一方”的职责使命。
除了陶弼,唐朝宰相张说、诗人宋之问、北宋大文豪苏轼、岳飞的儿子岳霖、《岭外代答》的作者周去非等历史名人,都曾在钦州留下足迹。
历朝历代的有志之士来到钦州,带领百姓发展生产、办学兴教、安定边防,成为这片土地的开拓者、建设者。史书记载,陶弼在钦州3年,除修建天涯亭外,还修城筑坝,建起“东南西北中”五湖,使城市面貌为之一新。天涯亭,也成为这些仁人志士建功边疆的见证。
往事越千年,今又换人间。
1962年,著名词作家田汉来到钦州,在游览天涯亭后,他写下一首诗:“运河滚滚入湖来,设字危亭草满阶。自是诗人怀故里,钦州何必是天涯。”
确实,钦州何必是天涯,因为人间风景已不同。
在初秋的下午,登上天涯亭,看到的不是江风海浪,而是一幅安逸宁静的画面:蓝天白云、绿荫环绕。亭子下方,就是当年陶弼所开五湖中仅存的“南湖”的遗址。湖边,游人在树下悠闲漫步,一群喂鱼的孩子传来阵阵笑声。
步出中山公园,往钦江方向一路走去,岭南风格的骑楼鳞次栉比。猪脚粉、糖水铺、日杂店……骑楼下的小店小铺充满市井气息。路边大榕树下,一群市民正围聚在一起,热热闹闹地下棋聊天。
“在一二三四五马路逛吃逛喝,在中山公园看书晒太阳,晚上再去新兴街吃生蚝。”来自成都的游客“豌豆酱”谈起钦州印象,笑言道,“很有烟火气,是个小众宝藏城市。”
如今,这座小众城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。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,平陆运河的开工,让钦州成为充满机遇的开放前沿,也吸引来不少有志者。
“我从小就向往海洋,毕业之际偶然了解到钦州,被平陆运河劈山向海的豪情壮志深深吸引,因此选择到钦州工作。”河南的王昭阳2023从深圳大学硕士毕业后,成为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湴山村的一名驻村选调生,虽然工作才一年,但他已坚定了扎根的决心。
被吸引的不仅仅是王昭阳。通过开展“钦聚英才”行动,钦州正把更多的人才聚集到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来。昔日天涯,今日热土。
穿过老城,来到钦江边的平南古渡牌坊,附近就是宋朝时天涯亭曾经矗立的地方。
如今,这里是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工地,站在堤岸上望去,河道中工程机械往来运转,工人忙碌作业,运河施工正酣。
不知道将来运河建好之后,人们会不会在江边建起新的亭子;登亭远眺,看江水滚滚而来、奔腾入海,心头又会涌起何种感受?
那一定是海阔天空的开阔、风起潮涌的澎湃。
今日“天涯”,当有这样的豪迈。
报纸版面截图。
点击下方图片链接进入专题
查看更多精彩内容
↓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