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古树名木保护条例(草案)》,强调要落实落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。广西积极响应,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。到2027年,广西将完成全区一级以上古树名木保护设施和生长环境的改善,并安装一批古树公共视频系统。
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获悉。广西现有登记在册的古树群1311个,古树名木15.6万株。然而,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及“慢破坏”“微破坏”等人为因素影响,部分古树出现生长衰弱甚至死亡的情况。
水松,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,有“植物活化石”的美誉。在广西现存7株水松母树,其中在宾阳县思陇镇的一棵水松古树已700岁高龄,是广西水松中的寿星。然而,它如今状况不佳,树冠枝叶凋零稀疏,超70%的叶片脱落殆尽,半数以上的枝条干枯坏死。最近几年,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了数次抢救复壮,但效果仍不理想。
为改变古树现状,广西以防火、防雷、防风、防病虫害、防硬化、防盗为主要保护措施,计划到2027年实现多个目标,包括提升保护管理水平、增强监管力度、完善巡查制度、建立认养机制、改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减少因灾损害和死亡数量等。
据了解,在众多威胁古树生存的因素中,火灾是极具破坏力的一项。广西将引导古树崇拜的祭祀行为远离树体,在防火高风险季节前开展火灾风险评估,定期清理树洞和树体周边的可燃物,并为高火险古树、古树群设置消火栓或配备灭火器材。
雷雨季前,对古树名木进行雷击风险评估,为高雷击风险的古树名木设置防雷装置,并定期检测、维护。同时,通过开展古树树体检测,评估劈裂、倒伏风险,对有隐患的古树名木进行修剪、支撑、拉纤、加固等工作,并根据气候和天气预报做好强风防范,尤其是台风预防。
禁止在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新建、扩建建(构)筑物,以防止对其生长环境造成破坏。优先为闽楠、土沉香、大叶榉树、红椿、格木等高价值树种的古树名木安装公共视频,形成完善的防盗体系。
利用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,相关部门将对长势衰弱、濒危的古树名木组织专家会诊,制定“一树一策”抢救复壮方案,到2027年完成全区衰弱和濒危古树诊断评估以及一级以上古树名木“一树一策”方案编制。
另外,根据就地保护原则,广西因地制宜建设古树公园,打造特色乡镇、开发旅游线路、提升旅游公路,培育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景区、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,确保到2027年全区各县区建成至少1个古树名木公园。